回首頁 網站導覽 客服信箱 系統管理 管理員信箱
商品搜尋
a
最新消息 關於家揚 商品櫥窗 佛具百科 家揚首頁 連絡我們
廟宇巡禮
台北市、新北市
桃竹苗地區
中彰投地區
雲嘉南地區
高屏地區
東部地區
廟宇巡禮
首頁 廟宇巡禮 台北市、新北市
專營佛俱.神桌.神明衣帽.八仙彩.桌裙.涼傘.神尊.佛像.銅器.陶瓷.文武轎.陣頭用品.招財用品
.神祖牌位.佛具百貨.商品齊全,歡迎來電洽詢。
台北市、新北市
【家揚佛俱中心/家揚佛具批發】地方廟宇巡禮-台北關渡宮
廟宇巡禮

 ~以下文章及照片係自關渡宮網站轉載~

(一)歷史沿革:

●開基建廟:

  據《諸羅縣志》所記,關渡宮創於康熙51(1712),謂:「天妃廟:一在外九莊笨港街。三十九年,居民合建。一在鹹水港街。五十五年,居民合建。一在淡水干豆門。五十一年,通事賴科鳩眾建。」關渡宮是臺南以北歷史僅次於北港朝天宮的媽祖廟,信徒遂有「南有北港媽,北有干豆媽」的諺語流傳。

  康熙51年是關渡宮建廟之年,是洋盜鄭盡心在淡水外海窺伺之時,關渡宮位居進出臺北盆地要津,是當地住民信仰重鎮,主管官署諸羅縣更加重視其資訊蒐集功能,積極改善其硬體設施。康熙54年(1715),也就是草創後第三年,即被重新改建成木構瓦頂的新建築。縣令周鍾瑄不僅從嘉義跋涉數百公里,前來臺北為重建的天妃廟題名「靈山」,還將關渡宮後山及臨臺北湖埔地數十甲,授予住持僧綿遠來招佃開墾收租,讓關渡宮得以永續經營下去。

●清代移地重建:

  原本興建於象鼻山山頂的天妃廟,往下移遷至山腰之間,移建的原因,推測是康熙33年臺北大地震造成的堰塞湖積水消退,從福建前來北投運載硫磺及雜貨的船舶,其停泊地碼頭的位置也隨著下移,廟宇為配合環境而隨之下移。

  現存關渡宮的石碑《關渡宮重修前殿碑記》,及大正五年(1916)〈北投公學校校長報告〉記載,清時期關渡宮曾經歷過多次的修建,如乾隆39年(1774)、47年(1782)、嘉慶17年(1812)、道光3年(1823)和光緒16年(1890)等五次,其他小規模修繕則未見記錄。  

●日治時期修建:

  因關渡宮僧人曾參與抗日活動,導致日軍進入後予以報復性的焚毁。但明治30年(光緒23年,1897)地方平靖後不久,鄉民開始重新建立廟宇。

●戰後當代營建:

  光復初期,關渡宮前的關渡街是淡水河進出北投鎮的吞吐口,是通往關渡火車站的唯一要道,經多年戰亂破損不堪,民國39年世居關渡街的陳紅英與關渡宮管理人陳水藤首先發起居民樂捐修建關渡街,獲得街民支持順利完成。

(二)主祀諸神:

  關渡宮媽祖殿供奉主神天上聖母媽祖,媽祖的左手邊是觀音殿供奉觀音佛祖,媽祖的右手邊是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此外,凌霄寶殿供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東華帝君及瑤池金母;下方的財神洞供奉五路財神、福德正神土地公;左側的古佛洞供奉主神千手觀音、四大金鋼和二十八部眾。周邊還有延平郡王三將軍殿,奉祀延平郡王民族英雄鄭成功及其三位部將;藥師佛殿供奉藥師琉璃佛及十八羅漢,兩側提供信徒安置長生祿位;廣渡寺供奉地藏王菩薩,兩側提供信眾安奉祖先神主牌位。

(三)藝術典藏:

以下皆以三川殿做為主要介紹~

●石雕藝術:

  關渡宮在清代草創到日治時期,經過幾次的重新整修,當年所雕鑿的大型龍虎石堵、龍柱、石柱、石獅等石雕,仍然流傳至今。

  觀看三川殿中港正門豎立的一對由觀音山石透雕而成的龍柱,可分柱頭、柱身與柱礎。柱頭的圓滾處雕鑿八仙人物,柱身則是圓形心柱的形式,運用鏤空透雕技法表現出盤龍、牡丹、花鳥及帶騎的人物。於龍柱上可見單龍盤旋而上之姿,頭部及前半部近於圓雕,龍身蜿蜒三折盤繞而下,氣勢磅礡撼人。再觀卷龍之間,可見頭頂武冠、國字開臉、身強體壯的帶騎人物,屬典型的惠安風格表現;這些帶騎的人物當中,有一位騎乘黑麒麟的聞太師,以及騎乘四不像的姜子牙,還有騎乘騎五色神牛的黃飛虎,題材即是出自《封神演義》的「聞太師伐西岐」。

  位在三川殿的後步檐柱位置,有一對以鏤空透雕的技法所雕的花鳥柱,石柱的上下兩端各自雕鑿一隻大型的鳳凰,鳳凰之間自上而下雕鑿牡丹與梅樹,上下飛舞的喜鵲、貓頭鷹,以及各式花鳥瑞獸與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成「喜上眉梢」的吉祥寓意。人物的紋飾刻線方面,採用局部塗金凸顯造型的嶙峋對比,增添色彩斑斕的視覺效果,符合樸實中帶有華麗的民間藝術特色。

●木雕藝術:

  木雕藝術,是指依附在傳統大木作建築之上的木作雕刻,而非單尊的神像雕刻作品。

  在三川殿所見的木作雕刻之中,又以「員光」是關渡宮三川殿的重要特色之一,取材於中國歷代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神佛典故、通俗小說等,做為雕刻題材的典故與文本來源。

  首先來看三川的殿前,正中央位置的是「五老觀太極」,往龍屏方向望過去分別是「喜鵲迎春」、「三王圖」和「鳳穿牡丹」;若往虎屏的方向望過去分別是「喜上眉梢」、「世上大吉」和「一路連科」。另外,位在殿前龍柱的步口,分別是龍屏「張翼德大鬧長板坡」與虎屏的「陸文龍大鬧朱仙鎮」。最後是三川殿的殿內中門龍柱,位於龍屏方位的是「黃魏爭功」、虎屏方位的是「比箭定親」。前述所舉的員光作品,絕大多是出自名師黃龜理之手。

●剪花藝術:

  剪花是台灣傳統建築中一門專業的工種,內容包含了堆灰(泥塑)、剪黏和交趾陶等三種工藝,與木雕、石雕、彩繪,共同組成傳統建築的裝飾體系。傳統廟宇屋頂上各種色彩斑斕、形象生動的人物故事、龍鳳花鳥,就是以剪花工藝製作的。

  三川殿位在關渡宮第一進正中央,作為廟宇的門面,三川殿屋頂採用了高大複雜的假四垂頂,屋頂上的剪黏不但數量多,做工也極為精美,是關渡宮最具代表性的碗片剪黏作品。三川殿屋頂上的中脊非常高大,顯示此殿地位崇高。屋脊分上下兩層,稱為「西施脊」,位在頂端的上層屋脊較小,脊身開有四個小孔,稱為「西施縫」。孔隙之間製作虎豹獅象等四獸,中央則放一隻麒麟。接下來鋪設一層瓦當滴水裝飾,作為上下兩層屋脊的界線,非常講究。

  下層屋脊中央脊肚以八仙裝飾,加上中央一尊南極仙翁,這是廟宇中央大脊最基本、最常見的主題。下方還有一層小脊肚,稱為「含靈堵」,這裡以水族為主題,有魚、蝦、螃蟹等,四周裝飾水草,非常生動。屋脊頂端左右兩側做翻身龍,體型碩大,龍身飽滿粗壯,這是戰後剪黏往華麗風格發展之下,所形成的樣貌,除了比傳統作法更加壯觀外,也讓屋頂的天際線更加厚實。

  屋脊中央頂端做財子壽三仙,有濃厚的吉祥寓意。屋脊左右兩端,也就是燕尾翹脊的下方位置,稱為「印斗」,做成龍頭造型,是最常見的主題。龍在傳統文化中是最尊貴的動物,也是皇帝的象徵圖騰。寺廟作為神明的殿堂,也能採用龍圖騰,以彰顯其尊貴。最常見的龍柱即是龍圖騰文化的代表。而在剪黏工藝上,則是以屋脊頂端的翻身龍尺寸最大、最為顯著,這裡位在整個殿堂的最高點,並且能夠形塑出建築天際線,可說是屋脊裝飾的重點。

  中脊正中的主題是八仙慶壽,正中央是騎白鶴的南極仙翁,左右分列四位仙人。八仙故事在中國流傳已久,他們之中有男女老幼、富貴貧賤,來自不同階層而最後都能得道成仙,因此八仙故事在民間廣受歡迎。在台灣,八仙也是很普遍的裝飾題材,廟宇或民宅大門上方經常懸掛刺繡的八仙彩,也有用彩繪、雕刻者,而在廟宇、宗祠中脊上,也經常用八仙慶壽作為主題。

廟宇巡禮
廟宇巡禮
廟宇巡禮
網站:http://www.kuantu.org.tw/GDT_C_01.html
 
 
家揚佛俱中心 版權所有 © 2008 Jia Yang Buddhist Instru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次:
嘉義縣六腳鄉蒜頭村15-3號 TEL: 05-3802-415‧3806-555 FAX: 05-3804-077